代理商的價值與存在意義

談到「代理商」,我們往往會聯想到產品銷售。然而,一個理想的代理商不只是負責銷售,還承擔了許多關鍵性的責任與義務。例如:

  • 行銷推廣:提升品牌知名度,讓產品在市場上有更好的能見度。
  • 售後服務與維修:提供技術支援,確保消費者有良好的使用體驗。
  • 法規符合:確保產品符合當地的法律與標準,避免違規風險。
  • 法律責任:作為正式代理,代理商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這也是與水貨商最大的區別。

為什麼台灣的產品售價較高?

許多人會問:「為何同樣的產品,在台灣的價格比海外貴?」

這其實與產品的定價結構有關。價格不只是「出廠成本 + 利潤」,還包括許多額外支出,例如:

  • 運輸費用:將產品運送到台灣的物流成本。
  • 代理商營運成本:辦公室、人事、倉儲等營運開銷。
  • 當地檢驗與法規認證費用:符合國內法規所需的測試與認證。
  • 行銷推廣:廣告、展覽、促銷活動等。
  • 售後維修與保固:技術人員的薪資、備品庫存等。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

  • 銷量大的產品(如手機、筆電),因為市場規模大,這些額外成本能夠被攤提,因此價格差異相對較小。
  • 小眾產品(如專業器材、特殊工具),因為銷售量少,這些額外成本無法被分攤,因此代理商的定價往往比水貨高出許多。

只買水貨真的比較划算嗎?

如果只看價格,水貨的確有吸引力。但是,如果市場上的消費者都選擇水貨,那麼上述的服務將會逐漸消失。

  • 維修服務減少:沒有代理商維護,遇到問題時只能依靠網路資訊或國外保固。
  • 行業生態萎縮:缺乏專業的代理商,市場可能會變得更混亂,甚至導致某些品牌退出台灣市場。
  • 社群交流減少:缺乏本地化推廣,使用者社群難以形成,找尋志同道合的玩家變得困難。

結語

水貨與代理貨各有其市場需求,而代理商的價值,遠不止於「多賺一筆錢」。代理商的存在,讓消費者能夠享有更完整的產品體驗與售後服務。當我們選擇購買代理貨時,也是在支持這個生態的運作,讓市場能夠更健康地發展。

Refined by ChatGPT

刀具鋼材的選擇:為何鋼材如此重要?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刀用著用著就鈍了,而有些刀卻能保持鋒利?其實,除了刀刃的形狀,選擇正確的鋼材對於刀具的表現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來聊聊為何刀具鋼材選擇那麼重要,以及如何根據不同需求選擇合適的鋼材。

刀刃幾何:鋒利與耐用的平衡

刀具的切割效果,簡單來說,是由刀刃的幾何形狀決定的。想像一下,當你用刀切紙箱時,切割的輕鬆程度和刀刃的角度有關。比如,刀刃角度較小(例如25度),刀具會比較鋒利,切得輕鬆;但如果角度太大(比如40度),刀具會變得更耐用但切起來就不那麼順暢了。

這其實是物理原理,刀刃角度小,接觸面積小,壓力就會更集中,切割效果更好;但這樣的角度,拿來切削堅硬的東西,刀刃可能會變形,影響切割效果。

所以,要支撐切割的表現,需要選擇適合的鋼材,或是妥協下,放寬刀刃的角度。

鋼材的選擇:特性如何影響刀具?

鋼材的選擇決定了刀具的硬度、韌性、保持鋒利度與防鏽能力,這兩者是影響刀具耐用性和鋒利度的關鍵。

  • 硬度hardness:鋼材抵抗外力變形的能力,也就是它能夠保持原來形狀的程度。在刀具中,硬度越高,刀刃越能保持鋒利,適合切割硬物或持久保持鋒利。
  • 韌性Toughness:鋼材在受到外力衝擊時能夠吸收能量並避免斷裂的能力。高韌性的鋼材能在多次使用下仍保持結構穩定,不容易破損。
  • 保持鋒利度Edge Retention:刀刃在長時間使用後,仍能保持鋒利的能力。換句話說,一把刀具的保持鋒利度越好,它在使用過程中需要磨刀的頻率就越低。

所以,不同的用途對鋼材的需求也不同。如果你要切的是硬物,可能需要更硬的鋼材;而如果你需要的是一把可以長時間使用的多功能刀具,則可能需要一種更耐用但稍微柔軟一些的鋼材。

上面三個特性決定了這個鋼材是否可以在這個使用情境(幾何設計)下正常運作。但是還有一些特性也很重要。

  • 細顆粒碳化物結構Fine-Carbide Structure:鋼材中碳化物的顆粒非常小且分布均勻。有些鋼材適合接近拋光的刀刃,但是有些鋼材磨太細反而表現不好。
  • 抗腐蝕性Corrosion Resistance:抗腐蝕性指的是鋼材在潮濕環境或與水、酸性物質接觸時,抵抗生鏽和腐蝕的能力。具有良好抗腐蝕性的鋼材能在長時間使用後保持良好的外觀和性能,不容易生鏽。
  • 易於磨利Ease of Sharpening:在磨刀過程中所需的時間和努力程度。易於磨利的鋼材,通常在磨刀時不會讓人感到過於費力,可以快速恢復鋒利度。

如何選擇合適的鋼材?

選擇刀具鋼材並非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考慮刀具的用途和你的需求。簡單來說,應該根據以下幾個因素來選擇:

  • 用途:你需要的刀具是用來處理硬物,還是輕鬆的切割工作?
  • 刀刃幾何:你需要一把鋒利的刀,還是需要一把更耐用的刀?
  • 鋼材的硬度與韌性:你需要鋒利但容易磨損的刀具,還是需要一把更耐用但稍微遜色的鋒利度的刀?

目前沒有可以完美滿足上面所有特性的材料,所以多半要依照你的使用情境去做妥協。
希望刀刃鋒快,那可能在韌性上會比較差一點。要可以拿來敲木頭,就可能沒那麼鋒利。

熱鍋下肉

這兩天看高寒的影片,想說來聊聊沒那反應

加熱肉,大概會經過幾個階段
1. 蛋白質變性,這部分大概發生在50到65度,所以通常只要整塊肉到這個溫度,就算煮熟
2. 水分蒸發,這邊大概在100度上下,收汁的溫度,去除水分可以濃縮味道
3. 沒那反應,這部分大概發生在140到165度,肉的表面變成褐色,燒肉的香味來源
4. 燒焦碳化,這邊就超過了,GG

那為何煎牛排的鍋要夠熱?
我覺得是因為肉有水分,所以在達到沒那反應的溫度前,你要先經過蛋白質凝變性跟水分蒸發兩關,水分蒸發會限制溫度的上升,所以鍋要熱,因為溫度會被搶走。這也是為何很多材料下鍋前要先把水分瀝乾或是擦乾的原因,像是魚肉跟牛肉下鍋前要先灑鹽靜置,再把表面的水分擦乾,炒飯要用冷飯,因為冷飯表面的水分比較少。

煎牛排,肉的溫度也很重要,因為肉對於熱的傳導比較差,所以如果肉太冰,當表面已經焦化,內部可能還沒有達到蛋白質變性的溫度,就太生,所以讓肉先回溫到室溫再下鍋,可以降低加熱的時長,避免表面加熱太久燒焦。

牛排加熱應該是兩個階段,熱鍋快速加熱表面封印肉汁後,用小火讓中心變熟,同理煎牛排你會看到廚師把煎鍋放進烤箱,就是要用較低的溫度加熱中心部分。

Stargazer 10.5-Inch Cast Iron Skillet

Stargazer應該是鑄鐵煎鍋裡面的前段班了,不管是價格還是設計。當初會選擇這個,主要還是為了看起來比較符合人體工學的手把,Lodge便宜又好用,但是那個短短的手把每次都覺得操作起來非常麻煩,的確你是不會拿鑄鐵鍋翻鍋,但是就是真的難用。除了手把之後,Stargazer也跟其他高階鑄鐵鍋一樣有著打磨過的鍋面,就理論上來看,會比Lodge的翻砂鍋面來的不沾,也不需要太多的油來潤滑,這點在使用上的確有一點感覺。

原廠的Seasoning處理得很漂亮,是溫暖的amber色,不過隨著自己使用,應該會慢慢變黑才對,這是鑄鐵鍋的宿命,反覆累積的seasoning。

十吋我覺得煎鍋差不多的大小,介於24到26cm,28cm以上我是覺得太大,也沒有那麼多東西需要料理,這個大小大概就是一次一到兩塊牛排,如果你只有一塊牛排,旁邊還可以煎一點配菜,另外建議再找一個玻璃鍋蓋搭配使用,可以提高烹調的速度,也可以在一開始放料之後檔一下噴出來的油,畢竟鑄鐵鍋烹飪時就是要多一點油,所以噴油是難免,就算是深煎鍋也是這樣。

碳鋼鍋與鑄鐵鍋 Dochi

換新的廚房之後,也可以來挑戰新的廚具了,最近比較熱衷的就是鑄鐵鍋與碳鋼鍋,這兩者之間,其實使用上差異真的沒有很大,就我的感覺大概就是鑄鐵鍋熱容量大一點,碳鋼鍋的加熱會直接一點,都是需要大量的油來防粘鍋,也需要在使用後馬上做保養。

既然要保養,那使用上會很麻煩嗎?我個人覺得就是要抓那個flow,如果你養成習慣,菜煮完之後,馬上刷洗鍋子,熱鍋的情況下其實用棕毛刷刷兩下就可以把殘留的東西用水沖走,這時候再回到爐上加熱乾燥,快速地塗上保養油之後熄火冷卻,大概就是多花個一到兩分鐘時間。我自己在一邊煮東西的時候就會一邊把環境整理乾淨,所以其實也不太需要額外花時間整理。

TBD…

2024標籤機心得 (unfinished)

前言

用標籤機有一段時間了,雖然都是斷斷續續地使用,主要還是因為方便性問題,有時候就是懶得翻出來,直到最近新入手精臣的B1, 發現,其實以這個價位,我可以在常用到的地方都部署一台,加上精臣APP的使用方便性,可以快速地套用模板來生成我需要的標籤格式,讓我又開始亂貼標籤了。

標籤機的心得

TEPRA PRO

一開始入門是TEPRA PRO, 主要是去日本旅遊的時候帶回來的,在日本當地其實各個文具店都會看到標籤機的展售,去看很多店家也很習慣用類似TEPRA PRO這種標籤來標記事物,從拉麵店的醬料瓶,到店家的品名價格標示,標籤機似乎融入了日本商家的生態圈裡面,尤其是一些小型的店家,不過這邊也不得不提TEPRA PRO好歸好,但是就是非常日本限定,包括機器跟軟體,同樣規格的機器在日本海外是掛EPSON的品牌販售,但是不管耗材也好,軟體也好是不通用的喔,這點真的很困擾人。

精臣

這家的標籤機其實在台灣流通也滿多年了,陸陸續續有看到一些FB朋友購買,當初看到的主打是熱敏紙,覺得耐用性沒熱轉印好,就沒有特別考慮,直到前陣子手賤買了B1, 然後試過他們家50mm x 30mm的標籤之後,覺得真的是收納的好幫手,尤其是這幾年開始轉用iKea的半透明收納箱來整理東西,雖然半透明的好處是可以大概看出來裡面的內容物,但是配合上大標籤,可以遠遠地就知道這箱到底放了哪些東西,真的是非常方便。除了標示收納以外,50mm x 30mm的標籤也可以當作小的便條紙使用,低廉的耗材價格對於家裡的採買或是食材,標示購買日期也不太心疼。原廠對於熱敏紙是說一年壽命,但是以我這些年拿到的收據經驗,三五年的熱敏紙還是可以辨識內文,只是顏色會慢慢變淡,如果你貼標籤的東西會因為標籤太淡辨識不出來,那我覺得這個東西對你可能也不是那麼的重要才對。

精臣B1

這台B1算是我入手精臣的第一台標籤機,可以列印最寬50mm的標籤,這邊要注意的是跟TEPRA PRO用的是標籤帶不一樣,精臣用的標籤是固定尺寸,例如50mm x 30mm, 或是50mm x 70mm, 當你裝入50×30的標籤,你只能印固定的尺寸,這邊跟TEPRA PRO固定寬度之後可以無限延伸不同。內建鋰電池,Type-C充電,藍芽與手機app連線。最大的特色應該就是便宜吧,主機便宜,耗材也便宜。標籤裝入後會自動定位邊際,使用上還滿建議的。

精臣M2

M2是熱轉印,跟日系廠商做法比較不同的是標籤跟色帶是分開販售,M2的色帶一捲是24M, 標籤一捲是8M, 所以沒有換來換去的話,一捲色帶是對應三捲標籤,不過買了才發現M2的色帶只有黑色,算是小缺點。窄標籤可能跟日系標籤機耗材差不多成本,但是寬標籤成本會大幅降低,因為色帶一次是全寬度使用。

精臣B18

這台是用比較窄標籤的熱轉印,好處是色帶有五種顏色可選,其他差不多跟M2接近,一捲色帶是對應兩捲標籤,成本稍微高一點。

差異比較

熱敏紙還是熱轉印?

TBD

內建鍵盤還是純標籤機?

TBD

TEPRA APP

TBD

精臣 APP

TBD

Summary

TBD

Platinum(白金牌) 18K-WG Fountain Pen

購入時間跟地點已經不可考據了,但是在早期的台灣文具店,常常可以看到這類的鋼筆,如果文具店在1980年代或是1990年代初起就有營業的話,可能也有賣過。但是在我剛接觸鋼筆的那段時期,有風行過一陣子去文具店挖寶庫存鋼筆的風潮,就算有,應該也在那一波被掃光了,剩下的應該都是老闆惜售價格不好的剩餘物資。

這邊的WG是白金(White Gold)但是不是白金(Platinum),原來金飾不見得都是金黃色,隨著合金的比例,也會有其他顏色的變化。銀的比例高,就會偏白色,或是跟鎳(Nickel)做成合金,另外大家喜歡的玫瑰金(Rose Gold)就是金銅的合金。

Anyway, 這些80年代的日系老筆可以說是當時的一時之選,如果可以買到的話,是狂電現代筆的,尤其是筆尖的打磨。怎麼說,對於現代人來講,鋼筆的裝飾意義大於實用,但是在那個原子筆還沒盛行,鋼筆作為唯一商用書寫工具的時代,不好寫的鋼筆是活不下去的。更別提那個年代還沒有所謂的拋棄式觀念,好寫又耐用的鋼筆是每個人工作的好夥伴。

18K-WG只是筆尖刻印上的標示,依照不同筆桿筆款,其實手感不盡相同,不過以我買過的經驗,那個時期的日系鋼筆,製造標準是滿嚴謹的,同樣筆款規格書寫起來的手感也沒有太大的落差,除非買到簽王,我想這就是JIS的工業標準吧。

擦塗腰果漆

前幾年有試過挑戰生漆,其實效果還不錯,但是在上手一段時間之後忽然過敏的感覺真的很糟糕,我不是馬上發作,是累積一段時間之後,感覺越過了身體的閥值,手開始癢了起來。

腰果漆算是生漆的平替,少了過敏發癢的風險,但是也沒有生漆那麼強韌的性能,不過仍然有不錯的表現。

這次是採用擦塗的方式,將腰果漆與松節油大概1:1的比例稀釋之後,先塗滿刀柄,在用拭手紙擦去,感覺效果還不錯。

磨刀石整理 2024Q1

在整理完Tormek T-8之後,開始回頭來整頓我手邊的磨刀石,下面就是一些新的玩具心得

磨刀石的選擇,我覺得要從磨刀的三個階段來看,而不是固定都踩在同一個系列,粗磨開刃需要的是去料的效率,中磨開鋒對於刃角鋒利度的影響非常大,而細磨需要的拋光效果,在不同品牌不同系列的磨刀石上表現不是那麼一致,適合開鋒的磨刀石也許拋光效果不好,拋光好的磨刀石可能偏軟對於高硬度鋼材的開鋒不是那個有效率,這些都是需要依照你的刀刃材質去組合。

粗磨開刃,這邊是針對非常鈍,有缺角,或是角度需要重新調整下,需要大量的去除刀身材料,一般建議號數在#600以下的磨刀石是落在這個用途。在這個情況下,效率是一切的基礎,能夠快速切削掉你不需要的部分,會比追求美觀慢慢磨來得重要,角度對了,刃角出來了,剩下的可以靠中號數的磨刀石再整理。在這個時候,沒有比鑽石磨刀石來得好用的磨刀石了,不管是各家的高階磨刀石,在效率上都沒有鑽石來得高,這是材料上帶來的優勢,有預算可以買Atoma,沒有預算的話便宜的鑽石磨刀石一片五百上下,非常好用。建議從600號開始,不需要太粗,因為去料效果夠好。

中磨開鋒,針對刀身刃角良好,單純因為使用耗損鈍化的刀,恢復原本鋒利度,這邊建議#800到#3000的磨刀石會落在這個用途,太粗的話切割效果不好,太細的話去料速度太慢。這階段的磨刀石除了去料的速度外,對於研磨面平整度的要求也很高,也是決定刀刃鋒利程度的關鍵磨刀石。但是有個前提是,刀刃在粗磨階段必須正確,如果刀刃本身太鈍,要靠中號數磨刀石慢慢磨到鋒利是很困難的,這邊建議找硬一點,但是去料效果好一點的磨刀石,如剛研新,或是刃之黑幕。

細磨拋光,這個階段,對於刀刃使用性的鋒利就不是單純加分,有時候磨太細反而會影響到對於纖維性材料的切割能力,必須要考慮到你切割目標的種類,是單純廚刀,還是戶外使用來做選擇。依照鋼材的不同,有些人會需要拋光到亮,有些希望刃角的微鋸齒不要太大,或是需要讓刀身的夾鋼線更明顯,都需要透過不同的磨刀石來達成。

下面就是我針對用過的磨刀石依照用途來做的評價。

粗磨 ( #800 以下)

  • Atoma 鑽石砥石
    個人認爲是粗磨的首選,在修改刃角的情況下,去料效率跟平整度是唯一需要注意的地方,Atoma跟平價的鑽石磨刀石最大的差別在於他是小顆粒的人造鑽石整齊排列在金屬板上,爽度高很多,實際上可以並沒有很大的差別。除了磨刀外,也可以用來整平其他磨刀石,算是非常實用的選擇。
  • 剛研 新
    比美鑽石磨刀石的去料速度(還是有差一點),但是接近水磨石的手感跟刮痕,如果要一路水磨石到底的話,這個可以,但是還是建議用鑽石比較快。
  • 剛研 輝
    太軟,磨刀石表面容易刮傷耗損,速度慢,有時間可以慢慢來的選擇,碳鋼刀還好,現在鋼材會磨的很迷惘。

中磨 ( #800 – #3000)

  • 剛研 新
    去料迅速,石材硬不容易有刮痕或是耗損,算是目前的首選,手感偏滑但是阻尼是中。現代鋼材適用。
  • 刃之黑幕
    同上,但是手感略差一點。
  • 朝日蝶 鑽石燒結
    去料效果介於鑽石磨刀石跟剛研 新中間,研磨的效果也是,如果要磨的刀太硬,這個真的不錯。Naniwa有出同樣規格的產品但是貴上三倍,不知道效果差異如何?
  • 剛研 輝
    碳鋼限定,石頭本身偏軟,磨太硬的刀會留下刮痕需要整平。

細磨 ( #3000 以上)

  • 剛研 輝
    如果磨得動,拋光效果十分優異,大推薦。
  • 剛研 新
  • 刃之黑幕
  • 朝日蝶 鑽石燒結

Backpack for F.E.A.R.

最近想來整理一下急難的裝備,首先,應該是先把BOB先搞定,很久之前有想過要弄,但是東西收集一陣子之後就有點懶了。

BOB or Bail Out Bag是一種求生組合的暱稱,主要的情境就是當你遇到災害的情況,需要離開你的居住地暫時逃往外地時,你需要帶的東西,這部分可能是逃往野外,也可能是開車往其他地區移動,但是網路上的資訊大部分是歐美地區,針對台灣的情境,其實很多都不太適合,所以這邊針對我自己的想法,重新規劃了Backpack for F.E.A.R.的概念。

Backpack for F.E.A.R.主要是針對

  • F > for Food, 在逃難過程中的飲水跟食物
  • E > for Emergency, 急救的藥品跟工具, 繃帶或是止血道具, 蚊蟲咬傷到感冒拉肚子
  • A > for Apocalypse, 針對天災人禍, 需要在末日情境下製作庇護所的工具
  • R > for Rest of things, 其他需要補充的項目

目標情境

台灣其實高度開發,也沒啥腹地可以躲,所以你能跑大概就是往其他城市或是山區

  • 颱風/淹水
  • 地震
  • 阿共打過來

F for Food

這邊包括食物跟飲水, 但是基於負重的考量, 這邊會是以採集處理工具為主
水的部分包括

  • 水袋
  • 濾水器

食物的部分包括

  • 即食品
  • 調味料跟補充
  • 食物處理

E for emergency

  • 傷口處理
  • 身體狀況調整
  • 外部環境對應

A for Apocalypse

Apocalypse是指當情況嚴重到難以找到安穩的地點時,如何自力更生建立一個庇護所

  • 遮風避雨保暖的道具
  • 建立庇護所的工具

R for rest of things

這邊大概就是為了後面繼續生活下去需要準備的東西

  • 身分證明的文件
  • 非本國貨幣或是有價值的物品

上述的內容物應該考慮到攜帶的方便性, 消耗品的部分除了急需的物品外,盡量考慮到外部取得,以工具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