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手震,防手震或是IBIS或是OIS只針對畫面模糊,但是如果你是拍攝移動的物題,那防手震的幫助沒有提高快門重要,提高快門可以讓畫面凝結。如果是拍攝靜物或是風景,那防手震可以搭配較慢的快門,但是如果是要拍攝人像或是動物這種本身會動的物體,你需要的是拉高快門速度。1/焦段是底線,50mm焦段的鏡頭,快門不能慢於1/50。
Full Frame與APSC/M34的焦距轉換率,並不是單純的說M43上的25mm等於FF的50mm,而是在M43的25mm拍出來的畫面視角,等於FF的50mm,但是除了視角以外,不管是景深的表現,畫面壓縮感等等,都還是維持在25mm的鏡頭表現。所以如果你要拍的是50mm的畫面構圖,同樣f1.8的光圈,M43的景深會比較深,因為他是25mm的焦段再去裁切。
類型 | M43 | 換算成FF |
View Angle | 25mm | 50mm |
景深表現 | 25mm | 25mm |
光圈進光量 | 25mm | 25mm |
畫面壓縮 | 25mm | 25mm |
拍照要淺景深,那攝影?考慮到被攝物體會移動,也許光圈縮一點會比較好,至少人的臉要整個是清楚的吧?
光圈/快門/感光度,A模式跟S模式,到底要選哪個?會這樣想的原因是因為從底片機的時代,感光度都是看底片,是固定的數值,而剛進入數位相機的時候,高ISO通常代表很嚴重的雜訊問題,所以大家都是盡可能的壓低ISO,但是隨著相機感光元件與數位去雜訊的技術進步,稍微高一點的ISO帶來的雜訊對於畫面的影響不再是那麼的嚴重,這時候,光圈/快門/感光度的三角應該是都可以隨著需求去調整。如果今天是街拍或是抓拍,被攝物體會有移動的話,大光圈搭配高速的快門,透過控制感光度來調整曝光也會是一個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