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高寒的影片,想說來聊聊沒那反應
加熱肉,大概會經過幾個階段
1. 蛋白質變性,這部分大概發生在50到65度,所以通常只要整塊肉到這個溫度,就算煮熟
2. 水分蒸發,這邊大概在100度上下,收汁的溫度,去除水分可以濃縮味道
3. 沒那反應,這部分大概發生在140到165度,肉的表面變成褐色,燒肉的香味來源
4. 燒焦碳化,這邊就超過了,GG
那為何煎牛排的鍋要夠熱?
我覺得是因為肉有水分,所以在達到沒那反應的溫度前,你要先經過蛋白質凝變性跟水分蒸發兩關,水分蒸發會限制溫度的上升,所以鍋要熱,因為溫度會被搶走。這也是為何很多材料下鍋前要先把水分瀝乾或是擦乾的原因,像是魚肉跟牛肉下鍋前要先灑鹽靜置,再把表面的水分擦乾,炒飯要用冷飯,因為冷飯表面的水分比較少。
煎牛排,肉的溫度也很重要,因為肉對於熱的傳導比較差,所以如果肉太冰,當表面已經焦化,內部可能還沒有達到蛋白質變性的溫度,就太生,所以讓肉先回溫到室溫再下鍋,可以降低加熱的時長,避免表面加熱太久燒焦。
牛排加熱應該是兩個階段,熱鍋快速加熱表面封印肉汁後,用小火讓中心變熟,同理煎牛排你會看到廚師把煎鍋放進烤箱,就是要用較低的溫度加熱中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