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inum(白金牌) 18K-WG Fountain Pen

購入時間跟地點已經不可考據了,但是在早期的台灣文具店,常常可以看到這類的鋼筆,如果文具店在1980年代或是1990年代初起就有營業的話,可能也有賣過。但是在我剛接觸鋼筆的那段時期,有風行過一陣子去文具店挖寶庫存鋼筆的風潮,就算有,應該也在那一波被掃光了,剩下的應該都是老闆惜售價格不好的剩餘物資。

這邊的WG是白金(White Gold)但是不是白金(Platinum),原來金飾不見得都是金黃色,隨著合金的比例,也會有其他顏色的變化。銀的比例高,就會偏白色,或是跟鎳(Nickel)做成合金,另外大家喜歡的玫瑰金(Rose Gold)就是金銅的合金。

Anyway, 這些80年代的日系老筆可以說是當時的一時之選,如果可以買到的話,是狂電現代筆的,尤其是筆尖的打磨。怎麼說,對於現代人來講,鋼筆的裝飾意義大於實用,但是在那個原子筆還沒盛行,鋼筆作為唯一商用書寫工具的時代,不好寫的鋼筆是活不下去的。更別提那個年代還沒有所謂的拋棄式觀念,好寫又耐用的鋼筆是每個人工作的好夥伴。

18K-WG只是筆尖刻印上的標示,依照不同筆桿筆款,其實手感不盡相同,不過以我買過的經驗,那個時期的日系鋼筆,製造標準是滿嚴謹的,同樣筆款規格書寫起來的手感也沒有太大的落差,除非買到簽王,我想這就是JIS的工業標準吧。

TriangleLab ZS TC Plus Nozzle

新噴嘴入手, TriangleLab的ZSTC噴嘴
這不是第一次用他們家的ZS噴嘴,只是剛好想把手上的最後一顆NozzleX也下線,就順便買了,加上新的plus版多了CHT分割線材加熱的設計,理論上可以有更好的流量表現,也趁這個機會來分享一下
好在哪裡?
這顆噴嘴是純銅電鍍配上尖端鑲嵌碳化鎢的設計,結合高導熱效率跟高耐磨性,Plus的版本增加了透過分割線材提高受熱面積的設計,可以應付更高的流量,可以說是目前除了相同結構設計但是改鑲嵌人造鑽石外,最強的選擇。
高流量
高導熱性加上CHT分割線材提高受熱面積的設計,雖然是一般版的V6噴嘴,但是實測的效果都比美Volcano噴嘴,雖然我的印表機大概不會用到這麼高流量,但是可以快何必妥協慢?
材質有差嗎?
碳化鎢帶來的耐磨性代表這顆噴嘴裝上去,幾乎可以不用擔心耗損問題,其實以我之前用NozzleX的經驗,硬化鋼的噴嘴對於我有在用的所有線材(包括碳纖維跟夜光)都不太會有磨耗問題,但是碳化鎢除了更硬之外,還包括較高的導熱性,讓線材可以到擠出之前都保持加熱的狀態。
那換上去有差別嗎?
以我手邊的機器,其實調整良好,列印也沒飆車的情況下,我個人認爲幫助不會很明顯,但是可以感覺到的是那個寬裕度的增加,就算列印溫度上下差個十度,高速列印或是低速列印,我都可以用同樣的列印參數取得不錯的結果,列印複雜構型的模型時,也不用擔心高速跟低速混合或是不同品牌型號的線材切換,要怎樣抓溫度比較好,反正用大約差不多的參數也可以印出不錯的效果。更別提換上去之後,就完全不用擔心耗損的問題,下次再拆這個噴嘴,大概就是大保養之後的事了,沒有意外可以撐個兩三年不用擔心這一塊。
那我適合換嗎?
如果你的機器常常有需要維修拆解,列印的時候常出包,那這個噴嘴可能不是很適合你,但是如果你的機器已經dial in到一個穩定的階段,又是那種怕麻煩的人,那換上這個噴嘴,可以讓你順順印好長一段時間不用擔心噴嘴出問題。

Prusa XL 2-Tools

先看圖

組裝時間大概是四個小時,前面兩個半小時在機構,熱床與擠出頭工具大概只花一個小時,剩下就是調整跟測試了。以裝過的印表機而言,算是非常快,不過這台是半組裝出貨,如果是從零件開始的話,沒有個三五天應該搞不完。

同樣Tool Change的3D印表機,我之前買過E3D ToolChanger, 雖然我一直沒有認真搞定change的部分,但是從機構上來看兩台不分上下,但是Prusa是有完整產品支援的成品,E3D基本上算是個開發平台,你自己要想辦法把希望做到的功能整合進去。這個部分就真的差很多。Prusa XL在組裝完開機後大概經過半個小時的設定就可以發揮全部的功能了,多噴頭列印的切換也十分流暢。

To be Continue…

Sony A7S3

紀錄 購入20220322 二手售出 20231008

這是一台已錄影而言,很幫的相機,但是如果是拍照為主,12M的像素CMOS,能夠用來裁切的餘裕實在是不足。

To Be Continue…

Karas Kustoms Fountain Pen

https://karaskustoms.com/

滿喜歡他們家的金屬筆,有種樸實的金屬加工風味,尤其是搭配上純銅的握位之後整個配重變得十分穩定。

純銅的Fountain K V2,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後,隨著你手指的接觸,會有不同層度的氧化與包漿。

鋁合金的INK V2 Fountain Pen,建議是搭配純銅的握位,整支筆的配重會很適合長時間的書寫,雖然是鋁合金,但是表面是接近軍規的陽極處理,我有試著讓筆桿丟進拋光用的石洗滾筒中,也只能在最邊邊角角的地方有些磨損的痕跡,如果你想找一隻可以陪你上山下海的筆,這隻下海可能有問題,但是上山應該是絕對游刃有餘。

Conid Bulkfiller Fountain Pen

http://www.conidpen.com/

這兩隻筆分別是在2014與2015年購入,現在(2023)Conid好像不接單了,生意太好忙不過來。

為什麼會喜歡他們家的筆?應該說在這個大家都做卡吸兩用,高級一點的做活塞上墨的時代,很少看到有新的廠商會願意認真開發特別的上墨系統,更別提那精緻的機械加工與優雅的筆身線條,會賣到無法接單我是覺得一點也不奇怪,反而在台灣看不到相關的介紹這點令我覺得訝異。也許台灣還是偏好更手工藝術的蒔繪與特殊材質。

Bulkfiller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下面的影片,也許會有比較清楚的理解。跟活塞比較他有更大的儲墨空間,一般來說,活塞的機構會佔用掉筆身1/2的空間,所以你可以使用的儲墨區域只有筆身一半的大小,但是Bulkfiller上墨機構本身並沒有佔用太多的筆身,上墨的推桿在沒有使用的時候,也可以縮進墨水倉內,幾乎整支筆都是墨水倉。另外在沒有使用的情況下,上墨推桿可以頂在握位的後方做隔離,減少墨水散逸的可能性,對於攜帶與保存來講也非常方便。

透明的那隻minimalistica在推桿與筆舌有特殊的設計,會多一根金屬管,如果要更換筆尖模組可能不適合直接拿現成的模組更換。

另外一隻Streamline的筆尖就被我換成彈性尖與硬橡膠的筆舌,我覺得這是買現代筆有趣的地方,雖然通用的筆尖模組比較無趣,但是透過更換訂製的零件,可以讓這支筆變成自己喜歡的形狀。

Namisu Ixion Titanium 鋼筆

配上的是 Bock M 不銹鋼尖,尺寸跟配重都很棒的一支筆,比較大的缺點就是筆蓋的氣密性,雖然有在內側車削出內蓋的形狀,但是密合度還是沒有塑膠材質來得好,待機時間稍遜於有塑膠內蓋的鋼筆。

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需要抱怨的部分,除了我自己字醜之外。

KOKUYO Campus東大生點線活頁紙

以前我還滿喜歡這款活頁紙的,在早期台灣還沒那麼流行鋼筆的時候,要找一本不會暈開的筆記本真的有點困難,Kokuyo算是少數在文具行買得到的筆記本中,對鋼筆比較貼心的品牌。

但是隨著筆記本的選擇越來越多,我也忘記不知道那個時候開始,沒有繼續用這款產品,明明那個格線的設計就還不錯。

今天從抽屜翻出一本來寫才想到,原來是塗層啊,Kokuyo這系列的塗層阻尼系數好高,鋼筆寫起來很拖泥帶水,有些筆劃會因為太黏了,施展不開來,寫字變成要小心翼翼的,一筆一劃都要全神貫注地寫。

特此做個紀錄

電動工具 12v 或 18v

先來聊一下電壓的選擇,如果你正打算入手第一支電動工具,或是之前買雜牌的,打算好好的整頓一下手邊工具的話,第一支電動工具的選擇通常會影響到你後面買的工具,這就是所謂的生態圈,幾乎每家品牌都在試圖營造出自己的小圈圈,讓使用者更黏著在這個品牌上面。

12v或是18v或是其他的電壓?通常同一家電動工具品牌會有不同電壓的系列,有些可以跨電壓,但是大部分的品牌,不同電壓就是不同電池,互相之間是無法相容的。

12v就一定比較差嗎?18v會勝過12v?那40v是不是就壓倒性的勝利?

其實以目前的無刷馬達技術,你現在買到的12v工具其實已經勝過十幾年前的18v,絕大多數會遇到的工作條件,12v與18v都可以勝任,只是18v可以更快速且輕鬆的解決,而12v可能會多花點時間。在這個情況下,其實你會看到滿多師傅手上不一定只有18v的工具,對於比較輕鬆的作業,帶12v的工具,一來比較輕巧,二來工具的成本也比較低。畢竟對在工地的人而言,他可能需要帶著這隻電動工具爬上爬下,一整天下來也是不小的負擔。

如果用不到,那為何要多帶這麼多重量。這點在之前爬山或是露營的時候就有深刻的體驗,規劃的時候想東想西,整理了一堆道具,到了現場發現都是累贅。鎖一個螺絲花六秒跟花九秒,不一定是那麼大的差別。

那為何我要買18v? 以Makita為例,18v通常會有較多的工具選擇,官網選擇18v有363件商品,但是12v只有109件,有些比較大功率,或是特殊用途的工具,Makita只會出在18v這個生態圈。另外就是副廠選擇,通常副廠都會相容於Makita 18v的電池,如果你有些工具使用的頻率真的很低,或是對於工具品質的要求沒有那麼高,例如風扇?用18v的系統搭配副廠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壓低建構成本。

閒聊螺絲起子

最近一系列的電動工具閒聊,在開場大集合講完之後,接下來就是各別分組來聊聊了,首先就從最簡單,也最常用到的螺絲起子來講起吧。

螺絲起子對我而言大概分成下面幾類

動力來源來講,固定式/帶棘輪/電動扭力限制/電動衝擊

機構來講,純螺絲起子與起子頭+手柄的組合

Wiha System 6 這是我之前工作包裡面必備的工具,當你需要帶一堆螺絲起子的時候,這組可以給你固定式螺絲起子的手感跟便利,但是卻又只佔了小小的空間。當然你會說那我用起子頭+手柄的組合不是更方便的嗎?但是要注意的是軸的寬度,很多機器的螺絲會躲在小小的洞裡,這時候起子頭因為有接桿的寬度,短起子頭是伸不進去的。

最早用過的電動螺絲起子應該是Panasonic這系列,本來我是純手動螺絲起子的愛好者,對於電動的螺絲起子,總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擔心把螺絲鎖壞,但是當你一天要處理好幾台機器,電動工具真的是救星。可調扭力上限的設計,其實使用上非常的安全,只要不是自己白目,通常比手工鎖螺絲還來的穩定可靠。

Vessel 220USB-P1這隻也是最近愛用的電動起子,他的用途跟上面Panasonic稍微有點分開,這隻算是手動螺絲起子的替代品,有一樣的手感,但是可以減輕很多手腕的負擔。目前這隻用到現在唯一覺得有缺點的部分是那個推鈕中間分隔的部分有一層軟質的塑膠,有點開始分離的,不影響使用,但是就是奇檬子問題。Type-C充電真的頗方便,麻煩大家不要再MicroUSB了,請用Type-C好嗎?

目前手邊的三隻球柄電動螺絲起子,這種球柄的好處就是持握的手感跟一般手動螺絲起子差不多,只是多了電動旋轉,跟下面的電動螺絲起子機相比,更適合做一些精密的操作。
Vessel 220USB-P1
Panasonic Exena EZ1D11S
LaBear 電動螺絲起子

Makita的這隻TD021D算是最近才入手的,最新的應該是TD022了,但是舊款的比較便宜,差別在22與25Nm最大扭力,考慮到我鑽鋼板的機會不多,22Nm應該綽綽有餘。這隻就不是拿來機器維修鎖螺絲的起子,比較偏向木工去固定木板,如果你要鎖塑膠殼的螺絲,一個不注意可以會被鎖到滑牙,請注意。

看日本的腰道具影片,其實可以看到很多細節,Makita這隻衝擊起子所以影片裡面的定番道具,除了少數不用Makita的師傅以外,幾乎都會出現。

這隻DF012才是適合拿來維修設備的起子,跟Panasonic一樣,他上面有調節是可以控制最大扭力,所以鎖到差不多的力道,他就會一直跳脫不會繼續鎖下去,如果你要拆裝機器,這隻會比較適合,尤其是鎖螺絲回去的時候,不用擔心鎖太大力把鎖點灌爆。

上面兩隻都是7.2v的電池,也就是所謂兩顆電池串接,下面列出一些對應的數值給大家參考,7.2v, 10.8v, 12v, 18v, 20v, 36v, 40v到底是怎樣?

電壓電池數備註
3.6v1顆通常是不可換掉池的電動螺絲起子
7.2v2顆電動螺絲起子
10.8v / 12v3顆常見於入門工具,便宜輕巧
18v / 20v Max5顆最常見的電鑽,起子規格,泛用性好
36v / 40v Max10顆需要更強的power,專業工具使用

其實,電池的電壓都是固定的,3.6v是額定電壓,但是充飽電最高可以到4v, 所以就看廠商是要用額定電壓還是最高電壓計算,也有說法是湊整數。電壓越高的機器,通常能夠提供的出力就會更大,但是你的工作是否需要這麼高的動力,不是一昧的去追求高電壓,電壓越高,工具越貴,重量也會越重,因為起始的電池顆數就是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