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鍋下肉

這兩天看高寒的影片,想說來聊聊沒那反應

加熱肉,大概會經過幾個階段
1. 蛋白質變性,這部分大概發生在50到65度,所以通常只要整塊肉到這個溫度,就算煮熟
2. 水分蒸發,這邊大概在100度上下,收汁的溫度,去除水分可以濃縮味道
3. 沒那反應,這部分大概發生在140到165度,肉的表面變成褐色,燒肉的香味來源
4. 燒焦碳化,這邊就超過了,GG

那為何煎牛排的鍋要夠熱?
我覺得是因為肉有水分,所以在達到沒那反應的溫度前,你要先經過蛋白質凝變性跟水分蒸發兩關,水分蒸發會限制溫度的上升,所以鍋要熱,因為溫度會被搶走。這也是為何很多材料下鍋前要先把水分瀝乾或是擦乾的原因,像是魚肉跟牛肉下鍋前要先灑鹽靜置,再把表面的水分擦乾,炒飯要用冷飯,因為冷飯表面的水分比較少。

煎牛排,肉的溫度也很重要,因為肉對於熱的傳導比較差,所以如果肉太冰,當表面已經焦化,內部可能還沒有達到蛋白質變性的溫度,就太生,所以讓肉先回溫到室溫再下鍋,可以降低加熱的時長,避免表面加熱太久燒焦。

牛排加熱應該是兩個階段,熱鍋快速加熱表面封印肉汁後,用小火讓中心變熟,同理煎牛排你會看到廚師把煎鍋放進烤箱,就是要用較低的溫度加熱中心部分。

Stargazer 10.5-Inch Cast Iron Skillet

Stargazer應該是鑄鐵煎鍋裡面的前段班了,不管是價格還是設計。當初會選擇這個,主要還是為了看起來比較符合人體工學的手把,Lodge便宜又好用,但是那個短短的手把每次都覺得操作起來非常麻煩,的確你是不會拿鑄鐵鍋翻鍋,但是就是真的難用。除了手把之後,Stargazer也跟其他高階鑄鐵鍋一樣有著打磨過的鍋面,就理論上來看,會比Lodge的翻砂鍋面來的不沾,也不需要太多的油來潤滑,這點在使用上的確有一點感覺。

原廠的Seasoning處理得很漂亮,是溫暖的amber色,不過隨著自己使用,應該會慢慢變黑才對,這是鑄鐵鍋的宿命,反覆累積的seasoning。

十吋我覺得煎鍋差不多的大小,介於24到26cm,28cm以上我是覺得太大,也沒有那麼多東西需要料理,這個大小大概就是一次一到兩塊牛排,如果你只有一塊牛排,旁邊還可以煎一點配菜,另外建議再找一個玻璃鍋蓋搭配使用,可以提高烹調的速度,也可以在一開始放料之後檔一下噴出來的油,畢竟鑄鐵鍋烹飪時就是要多一點油,所以噴油是難免,就算是深煎鍋也是這樣。

碳鋼鍋與鑄鐵鍋 Dochi

換新的廚房之後,也可以來挑戰新的廚具了,最近比較熱衷的就是鑄鐵鍋與碳鋼鍋,這兩者之間,其實使用上差異真的沒有很大,就我的感覺大概就是鑄鐵鍋熱容量大一點,碳鋼鍋的加熱會直接一點,都是需要大量的油來防粘鍋,也需要在使用後馬上做保養。

既然要保養,那使用上會很麻煩嗎?我個人覺得就是要抓那個flow,如果你養成習慣,菜煮完之後,馬上刷洗鍋子,熱鍋的情況下其實用棕毛刷刷兩下就可以把殘留的東西用水沖走,這時候再回到爐上加熱乾燥,快速地塗上保養油之後熄火冷卻,大概就是多花個一到兩分鐘時間。我自己在一邊煮東西的時候就會一邊把環境整理乾淨,所以其實也不太需要額外花時間整理。

T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