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angleLab ZS TC Plus Nozzle

新噴嘴入手, TriangleLab的ZSTC噴嘴
這不是第一次用他們家的ZS噴嘴,只是剛好想把手上的最後一顆NozzleX也下線,就順便買了,加上新的plus版多了CHT分割線材加熱的設計,理論上可以有更好的流量表現,也趁這個機會來分享一下
好在哪裡?
這顆噴嘴是純銅電鍍配上尖端鑲嵌碳化鎢的設計,結合高導熱效率跟高耐磨性,Plus的版本增加了透過分割線材提高受熱面積的設計,可以應付更高的流量,可以說是目前除了相同結構設計但是改鑲嵌人造鑽石外,最強的選擇。
高流量
高導熱性加上CHT分割線材提高受熱面積的設計,雖然是一般版的V6噴嘴,但是實測的效果都比美Volcano噴嘴,雖然我的印表機大概不會用到這麼高流量,但是可以快何必妥協慢?
材質有差嗎?
碳化鎢帶來的耐磨性代表這顆噴嘴裝上去,幾乎可以不用擔心耗損問題,其實以我之前用NozzleX的經驗,硬化鋼的噴嘴對於我有在用的所有線材(包括碳纖維跟夜光)都不太會有磨耗問題,但是碳化鎢除了更硬之外,還包括較高的導熱性,讓線材可以到擠出之前都保持加熱的狀態。
那換上去有差別嗎?
以我手邊的機器,其實調整良好,列印也沒飆車的情況下,我個人認爲幫助不會很明顯,但是可以感覺到的是那個寬裕度的增加,就算列印溫度上下差個十度,高速列印或是低速列印,我都可以用同樣的列印參數取得不錯的結果,列印複雜構型的模型時,也不用擔心高速跟低速混合或是不同品牌型號的線材切換,要怎樣抓溫度比較好,反正用大約差不多的參數也可以印出不錯的效果。更別提換上去之後,就完全不用擔心耗損的問題,下次再拆這個噴嘴,大概就是大保養之後的事了,沒有意外可以撐個兩三年不用擔心這一塊。
那我適合換嗎?
如果你的機器常常有需要維修拆解,列印的時候常出包,那這個噴嘴可能不是很適合你,但是如果你的機器已經dial in到一個穩定的階段,又是那種怕麻煩的人,那換上這個噴嘴,可以讓你順順印好長一段時間不用擔心噴嘴出問題。

Prusa XL 2-Tools

先看圖

組裝時間大概是四個小時,前面兩個半小時在機構,熱床與擠出頭工具大概只花一個小時,剩下就是調整跟測試了。以裝過的印表機而言,算是非常快,不過這台是半組裝出貨,如果是從零件開始的話,沒有個三五天應該搞不完。

同樣Tool Change的3D印表機,我之前買過E3D ToolChanger, 雖然我一直沒有認真搞定change的部分,但是從機構上來看兩台不分上下,但是Prusa是有完整產品支援的成品,E3D基本上算是個開發平台,你自己要想辦法把希望做到的功能整合進去。這個部分就真的差很多。Prusa XL在組裝完開機後大概經過半個小時的設定就可以發揮全部的功能了,多噴頭列印的切換也十分流暢。

To be Continue…

Sony A7S3

紀錄 購入20220322 二手售出 20231008

這是一台已錄影而言,很幫的相機,但是如果是拍照為主,12M的像素CMOS,能夠用來裁切的餘裕實在是不足。

To Be Continue…

相機的迷思_2023

防手震,防手震或是IBIS或是OIS只針對畫面模糊,但是如果你是拍攝移動的物題,那防手震的幫助沒有提高快門重要,提高快門可以讓畫面凝結。如果是拍攝靜物或是風景,那防手震可以搭配較慢的快門,但是如果是要拍攝人像或是動物這種本身會動的物體,你需要的是拉高快門速度。1/焦段是底線,50mm焦段的鏡頭,快門不能慢於1/50。

Full Frame與APSC/M34的焦距轉換率,並不是單純的說M43上的25mm等於FF的50mm,而是在M43的25mm拍出來的畫面視角,等於FF的50mm,但是除了視角以外,不管是景深的表現,畫面壓縮感等等,都還是維持在25mm的鏡頭表現。所以如果你要拍的是50mm的畫面構圖,同樣f1.8的光圈,M43的景深會比較深,因為他是25mm的焦段再去裁切。

類型M43換算成FF
View Angle25mm50mm
景深表現25mm25mm
光圈進光量25mm25mm
畫面壓縮25mm25mm


拍照要淺景深,那攝影?考慮到被攝物體會移動,也許光圈縮一點會比較好,至少人的臉要整個是清楚的吧?

光圈/快門/感光度,A模式跟S模式,到底要選哪個?會這樣想的原因是因為從底片機的時代,感光度都是看底片,是固定的數值,而剛進入數位相機的時候,高ISO通常代表很嚴重的雜訊問題,所以大家都是盡可能的壓低ISO,但是隨著相機感光元件與數位去雜訊的技術進步,稍微高一點的ISO帶來的雜訊對於畫面的影響不再是那麼的嚴重,這時候,光圈/快門/感光度的三角應該是都可以隨著需求去調整。如果今天是街拍或是抓拍,被攝物體會有移動的話,大光圈搭配高速的快門,透過控制感光度來調整曝光也會是一個新的選擇。

Karas Kustoms Fountain Pen

https://karaskustoms.com/

滿喜歡他們家的金屬筆,有種樸實的金屬加工風味,尤其是搭配上純銅的握位之後整個配重變得十分穩定。

純銅的Fountain K V2,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後,隨著你手指的接觸,會有不同層度的氧化與包漿。

鋁合金的INK V2 Fountain Pen,建議是搭配純銅的握位,整支筆的配重會很適合長時間的書寫,雖然是鋁合金,但是表面是接近軍規的陽極處理,我有試著讓筆桿丟進拋光用的石洗滾筒中,也只能在最邊邊角角的地方有些磨損的痕跡,如果你想找一隻可以陪你上山下海的筆,這隻下海可能有問題,但是上山應該是絕對游刃有餘。

Conid Bulkfiller Fountain Pen

http://www.conidpen.com/

這兩隻筆分別是在2014與2015年購入,現在(2023)Conid好像不接單了,生意太好忙不過來。

為什麼會喜歡他們家的筆?應該說在這個大家都做卡吸兩用,高級一點的做活塞上墨的時代,很少看到有新的廠商會願意認真開發特別的上墨系統,更別提那精緻的機械加工與優雅的筆身線條,會賣到無法接單我是覺得一點也不奇怪,反而在台灣看不到相關的介紹這點令我覺得訝異。也許台灣還是偏好更手工藝術的蒔繪與特殊材質。

Bulkfiller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下面的影片,也許會有比較清楚的理解。跟活塞比較他有更大的儲墨空間,一般來說,活塞的機構會佔用掉筆身1/2的空間,所以你可以使用的儲墨區域只有筆身一半的大小,但是Bulkfiller上墨機構本身並沒有佔用太多的筆身,上墨的推桿在沒有使用的時候,也可以縮進墨水倉內,幾乎整支筆都是墨水倉。另外在沒有使用的情況下,上墨推桿可以頂在握位的後方做隔離,減少墨水散逸的可能性,對於攜帶與保存來講也非常方便。

透明的那隻minimalistica在推桿與筆舌有特殊的設計,會多一根金屬管,如果要更換筆尖模組可能不適合直接拿現成的模組更換。

另外一隻Streamline的筆尖就被我換成彈性尖與硬橡膠的筆舌,我覺得這是買現代筆有趣的地方,雖然通用的筆尖模組比較無趣,但是透過更換訂製的零件,可以讓這支筆變成自己喜歡的形狀。

Namisu Ixion Titanium 鋼筆

配上的是 Bock M 不銹鋼尖,尺寸跟配重都很棒的一支筆,比較大的缺點就是筆蓋的氣密性,雖然有在內側車削出內蓋的形狀,但是密合度還是沒有塑膠材質來得好,待機時間稍遜於有塑膠內蓋的鋼筆。

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需要抱怨的部分,除了我自己字醜之外。

皮革磁鐵鎖匙圈

這應該之前就做過幾次的老設計,不過這次改用活動D環以及紅銅鉚釘,覺得別有一番風味

比較特別的部分應該是這次有做一些3D列印的模具,在切割皮革以及黏著的時候幫助壓合。

KOKUYO Campus東大生點線活頁紙

以前我還滿喜歡這款活頁紙的,在早期台灣還沒那麼流行鋼筆的時候,要找一本不會暈開的筆記本真的有點困難,Kokuyo算是少數在文具行買得到的筆記本中,對鋼筆比較貼心的品牌。

但是隨著筆記本的選擇越來越多,我也忘記不知道那個時候開始,沒有繼續用這款產品,明明那個格線的設計就還不錯。

今天從抽屜翻出一本來寫才想到,原來是塗層啊,Kokuyo這系列的塗層阻尼系數好高,鋼筆寫起來很拖泥帶水,有些筆劃會因為太黏了,施展不開來,寫字變成要小心翼翼的,一筆一劃都要全神貫注地寫。

特此做個紀錄

電動工具 12v 或 18v

先來聊一下電壓的選擇,如果你正打算入手第一支電動工具,或是之前買雜牌的,打算好好的整頓一下手邊工具的話,第一支電動工具的選擇通常會影響到你後面買的工具,這就是所謂的生態圈,幾乎每家品牌都在試圖營造出自己的小圈圈,讓使用者更黏著在這個品牌上面。

12v或是18v或是其他的電壓?通常同一家電動工具品牌會有不同電壓的系列,有些可以跨電壓,但是大部分的品牌,不同電壓就是不同電池,互相之間是無法相容的。

12v就一定比較差嗎?18v會勝過12v?那40v是不是就壓倒性的勝利?

其實以目前的無刷馬達技術,你現在買到的12v工具其實已經勝過十幾年前的18v,絕大多數會遇到的工作條件,12v與18v都可以勝任,只是18v可以更快速且輕鬆的解決,而12v可能會多花點時間。在這個情況下,其實你會看到滿多師傅手上不一定只有18v的工具,對於比較輕鬆的作業,帶12v的工具,一來比較輕巧,二來工具的成本也比較低。畢竟對在工地的人而言,他可能需要帶著這隻電動工具爬上爬下,一整天下來也是不小的負擔。

如果用不到,那為何要多帶這麼多重量。這點在之前爬山或是露營的時候就有深刻的體驗,規劃的時候想東想西,整理了一堆道具,到了現場發現都是累贅。鎖一個螺絲花六秒跟花九秒,不一定是那麼大的差別。

那為何我要買18v? 以Makita為例,18v通常會有較多的工具選擇,官網選擇18v有363件商品,但是12v只有109件,有些比較大功率,或是特殊用途的工具,Makita只會出在18v這個生態圈。另外就是副廠選擇,通常副廠都會相容於Makita 18v的電池,如果你有些工具使用的頻率真的很低,或是對於工具品質的要求沒有那麼高,例如風扇?用18v的系統搭配副廠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壓低建構成本。